首頁 > 專刊文章篇章 > 精準效率雙提升:ERP批次拋轉傳票機制全解析
數碼Z系列ERP系統:打造行動雲端的智慧營運新時代

精準效率雙提升:ERP批次拋轉傳票機制全解析

企業若欲掌握本月盈虧狀況,ERP財務系統的財報查詢功能是首要工具。
然而,財報數據的準確性仰賴各部門完整登錄營運資訊。若需人工逐筆切傳票,不僅耗時費力,也易出錯。
理想的ERP系統應具備「批次拋轉傳票」功能,可依業務邏輯自動生成傳票,大幅減輕會計人員負擔。
當財報異常時,系統亦須支援快速追溯來源傳票,提升查核效率,讓會計能依自身節奏處理問題。
此外,若總公司採用SAP或ORACLE,報表格式須能彈性調整,以符合集團規範。

ERP財務模組的設計是否貼近實務需求,將直接影響財會人員的工作效率與職場幸福感。
咱們分開(批次拋轉傳票)及(如何修改財報型版)兩單元來細說這些系統大小事,
十分鐘帶你聚焦「批次拋轉傳票」機制,快速導覽其作業流程與效益,GO!

批次拋轉傳票作業

此作業的核心目的,在於協助會計人員將ERP系統中待處理之單據批次拋轉為會計傳票。
透過自動化批次處理機制,大幅提升作業效率,降低人為錯誤風險,並釋放人力資源以專注於財務分析與憑證審核等高附加價值工作。

一)自動分錄-設定會科

在ERP系統進行單據拋轉傳票時,若企業無特殊會計科目需求,通常可採用系統預設的標準會科進行拋轉,以快速啟用財務流程。
然若企業有既定的會科使用習慣,則建議於系統導入初期,由顧問協助進行會科分錄邏輯的客製化設定,確保拋轉結果符合企業內部帳務慣例。
當相關設定完成後,即可啟用「批次拋轉傳票」功能,以標準化流程自動生成傳票。

以科目代號1113「銀行存款」為例,若企業同時使用活儲與甲存帳戶,顧問通常會建議分設會科
以確保明細分類帳報表同時具備可分析性及可追溯性,如下圖:

當企業收到客戶匯款並於ERP系統輸入收款單後,系統將依據所選入帳銀行帳戶自動拋轉對應的會計傳票。
例如若匯款入帳至「彰銀活儲」帳戶,系統即依預設分錄拋轉至會科111301-彰銀活儲。

系統就會依自動分錄設定會科,拋轉收款單傳票,如下圖:

二)拋轉原則

隨著企業銷售通路日益多元,ERP系統普遍支援從電商平台(如蝦皮)及企業官網自動匯入訂單並進行出貨作業。
此類來源訂單多屬B2C性質(線上付款),訂單量通常遠高於B2B(月結)交易。
於銷貨單轉立帳傳票時,ERP系統提供多種「合併拋轉原則」,其選擇將直接影響傳票張數與後續帳務處理效率。
例如,依日期合併拋轉,可有效減少傳票數量,提升帳務整合性;反之,逐筆拋轉則有助於細項追蹤與報表分析。
數碼財務系統提供下圖三類實用的合併原則:

原則1) 不合併(每張單據一張)

採用「一對一拋轉」原則時,ERP系統將依據每一筆單號拋轉對應的傳票,亦即「一單一傳票」,傳票張數將等同於單據張數。
此方式有助於精確追溯每筆交易來源,適用於需逐筆對帳或強調交易明細控管的帳務需求。
例如:2025年11月15日共計有3筆出貨訂單(其中蝦皮B2C銷貨單2筆、B2B銷貨單1筆)
每筆訂單僅含一項商品,系統將分別為這3筆銷貨單各自拋轉1張傳票,最終產出3張獨立的傳票單號,如下圖:

原則2) 每日合併(會科+對象合併)

採用「每日合併(依會科+交易對象)」拋轉原則時,ERP系統會將同一出貨日的多筆銷貨單據合併生成一張傳票。傳票張數即等於出貨日的筆數。
各筆單據資料將依交易對象分項呈現在傳票明細中,並依對應會計科目進行分錄。
此合併方式可有效降低傳票數量,適用於有大量單據合併需求,像是蝦皮API下載的網購訂單,數碼財務系統就會自動用此選項合併轉傳票。

原則3) 每日合併(會科不合併)

採用「每日合併(不合併會科)」拋轉原則時,ERP系統會將同一出貨日的所有銷貨單據整合為一張會計傳票,傳票張數即等於出貨日的筆數。
適用於需保留各筆交易原始分錄資訊,各筆單據資料在傳票明細中以獨立項次呈現,且保留原始會計科目設定,不進行科目合併。
例如:2025年11月15日共計有3筆出貨訂單(其中蝦皮B2C銷貨單2筆、B2B銷貨單1筆)
系統將為這3筆銷貨單合併拋轉1張傳票,最終產出1張獨立的傳票單號,分開9筆項次呈現資料,如下圖:

三)銷貨成本傳票

在實務作業中,銷貨成本傳票常與銷貨單立帳傳票同步拋轉。
然而,若該月份平均成本於傳票生成後發生變動,將導致需手動修改原傳票或另行計算成本差異並製作調整傳票,增加作業負擔與錯誤風險。
將銷貨成本獨立切傳票,此作法可有效降低重工機率,簡化調整流程,並節省會計人員大量時間。
數碼ERP系統於銷貨成本拋轉作業中,支援可以隨時統計最新銷貨成本後,再拋轉銷貨成本傳票的彈性機制。
系統會依「進銷存彙總表」即時計算總銷貨成本,再拋轉對應的銷貨成本傳票。
此作法可有效避免因平均成本變動而產生的傳票重工或調整需求,提升帳務準確性與作業效率,對財務人員而言尤具實務價值。

假設企業各項交易皆已依時完成傳票入帳,並於每月10日及20日執行成本月結作業以統計最新銷貨成本,
則會計人員可於10日成本結算完成後,依統計結果拋轉一張銷貨成本傳票。
該傳票經核准入帳後,即可於ERP系統中即時掌握截至10日止的當月損益數據,為財務分析與管理決策提供準確依據。
此流程有助於提升財務資訊的時效性與可靠性。

當企業於20日再次執行成本月結並準備拋轉銷貨成本傳票時,ERP系統將自動偵測當月份是否已有相關傳票存在。
若已拋轉過,系統會主動提示是否需刪除原傳票後重新拋轉,避免重複入帳。
此設計機制不僅確保帳務資料一致性,也讓會計人員在進行成本調整時更具彈性與掌控力,大幅降低重工風險,提升作業效率與準確性。

當銷貨成本傳票完成入帳後,會計人員即可透過ERP系統查閱當月份損益表,即時掌握企業截至目前的營運成果。
若需進一步分析財報中各會計科目的數據來源,系統亦提供會科連結功能,點選後可直接跳轉至試算表畫面,清楚呈現各筆傳票對應的分錄明細。
此設計大幅提升財務資料的可追溯性與查核效率,有助於快速完成帳務分析與內部控管。
相關操作細節,將於下一篇文章中進一步說明。

企業營運績效是管理階層高度關注的核心議題,而損益表正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報表。
為確保損益數據的準確性,會計人員需將各項作帳單據正確轉換為會計傳票,並妥善整理並附上相關作帳憑證。
實務上,傳票後方需黏附對應憑證,惟憑證常因人員疏漏未即時提供,導致需額外追蹤補件,增加作業負擔。
好的ERP財務系統,會在人員需要幫助的細微之處,開發輔助功能來協助人員快速又輕鬆的完成工作目標。

下一單元將深入探討財報管理的兩項重點議題:
1. 當財報數據出現異常時,系統應支援快速查詢傳票來源,強化追蹤機制,讓會計人員能依自身節奏進行查核與修正。
2. 當財務報表需依總公司(如SAP或ORACLE)規範調整型版時,系統應具備彈性設定功能,使會科編製能符合集團報表要求。